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58岁
主诉:体检发现右肺下叶占位病变一周。
现病史:患者一周前常规体检,肺部CT提示右肺下叶占位性病变,为求手术治疗入我院。患者病来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无胸痛,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实验室检查:
WBC:5.55×/L;NSE:37.80ng/ml(正常值:0-16.3ng/ml);CEA:1.88ng/ml(正常值:0.00-4.30ng/ml),CA:2.56U/ml(正常值:0.00-35.00ng/ml)。
超声:
1.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异常;2.静息态下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
CT/MRI扫描:
检查设备为GEDiscover,HDCT宝石能谱CT,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膈角以下(包括双侧肾上腺),常规扫描层厚7mm、层间隔5mm,kV,~mA,矩阵×;行1mm薄层后处理重建。病灶行增强扫描:肘静脉3ml/s流率,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注射后30s、90s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图像:肺窗窗宽HU,窗位-—-HU;纵隔窗宽~HU,窗位38~40HU。详见图像1-7。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答案:AB
该病例在肺窗CT图像上,不难发现右肺下叶内一个单发病灶,呈边缘光滑和浅分叶状改变;虽然边缘欠光整,没有发现明显的毛刺征,但在纵隔窗上可见病灶边缘似有血管影,因此C、D答案可以排除。故A、B均可用于描述病变。如图1-4。
问题2: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再行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诊断信息(单选)
----------------------------------
A.胸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B.胸部DSA检查
C.胸部MRI平扫
D.胸部CT增强加后处理重建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答案:D
DSA检查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肿块的血供情况,活检可进行病理定性诊断,但是考虑其有创性,所以该患者在行CT平扫后,宜直接进行增强扫描:自肘静脉以3ml/s流率,经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于注射后30s、90s分别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在工作站利用相应的软件技术行冠、矢状位图像重组后处理,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的关系(图3-7)。
在CT增强图像上,可见肺内病灶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58HU,静脉期CT值73HU;病灶边缘多发强化血管影(箭头),并与右肺下叶静脉关系密切。故从提供病灶内血供情况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信息来说,还是D项为最佳答案,并有助于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炎性假瘤
B.硬化性血管瘤
C.周围型肺癌
D.结核球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答案:B
手术所见:
右肺下叶外后基底段肺实质内可见一椭圆形病灶,直径约5.0cm,无胸膜受累,无叶间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实性肿块,质硬;叶间裂分化良好,打开纵膈胸膜,游离出右肺下静脉,远端丝线结扎,近端用血管闭合器闭合。打开叶间裂,游离出右下肺动脉,近心端应用丝线结扎及血管夹处理,远端结扎后切段。解剖出右肺下动脉,近心端结扎,尖刀切段,移除病灶。
病理所见:
右肺下叶类圆形肿物,切面暗红,质地较韧;镜下可见局部不规则血管腔结构,血管壁薄厚不均,管腔内充满血细胞,局部见纤维硬化伴玻璃样变性。(如图1-5)。免疫组化结果:A:Ki-67(1%)P53(弱+)TTF-1(+)B1:Actin(SM)(-)CD34(+)CK(PAN)(+)Ki-67(1%)SPA(-)SPB(-)TTF-1(+)Vimentin(+)(如图9-10)。
病理诊断:
“硬化性血管瘤伴局部肺泡上皮重度异型增生”。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CT平扫可见右肺下叶外后基底段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病灶,大小约3.84cm×2.96cm,边界清晰,边缘见浅分叶,其内密度均匀,CT值42HU;CT增强后,肺内病灶均呈均匀性中度强化,动脉期CT值58HU,静脉期CT值73HU,病灶边缘多发小血管影,与右肺下静脉关系紧密,可见“血管包绕”征象,提示该占位病变的血供较为丰富,良性征象较明显。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CT扫描发现肺内病变较为容易,CT增强扫描十分必要,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病例基本征象为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浅分叶和中度以上均匀强化占位性病灶。
(2)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右下肺病灶位于肺实质内,其来源可能为肺泡细胞、支气管黏膜细胞等。
(3)定性诊断:
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58岁女性,无任何肺部相应症状及体征,在体检时偶尔发现,从影像表现来看良性病变征象较多,但是患者年龄较大,所以也不能完全排除不典型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按良性病变来看有可能是炎性假瘤、结核球等都有可能。因此,本病例术前正确诊断有一定难度。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本病例的特点为老年女性患者,无肺部相关临床症状。CT上可见右肺下叶病灶,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形致密肿块影,周边伴有浅分叶,增强后病灶均呈持续中度强化,CT值增加了31HU,提示病灶内部的血供十分丰富。从临床变现结合影像征象发现病变良性的征象较多,首先,边缘清晰没看到明显的毛刺征象,无胸膜牵拉征,第二,增强后病灶周边多发血管影,可见血管包绕征象,并且与肺下静脉关系密切,所以来源血管的可能大。因此综合分析也应想到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可能性。
2鉴别诊断(1)肺结核球:临床上以中青年多见;CT上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结节或肿块,病灶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不同形状钙化(20%以上)或小空洞影(25%),多见“卫星灶”(50%~83.3%),引流支气管(30%);增强后病灶无强化或呈边缘薄环形强化(如图9-12)。
(2)肺炎性假瘤:临床上以成人多见,多数无临床症状。CT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结节或肿块影,多无分叶及毛刺,少数可有长毛刺,其内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如图13-16);约5%可为多发性。
(3)周围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数有咳嗽,咯血,呛咳,消瘦等症状,CT变现多数边缘呈分叶征,有毛刺、血管纠集、胸膜凹陷、空洞内壁不光整等,部分肺癌出现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虽然明显强化,但是强化值为30-40HU,并且持续时间短(图17-20)。
(4)类癌:肺类癌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占肺部肿瘤的1%~2%,系肺内罕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周围型肺类癌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锐利,无毛刺,可有浅分叶。肺类癌毛刺征较其他肺恶性肿瘤明显少见,而钙化较其他肺癌常见,CT增强后多表现为中度或明显强化,且较为均匀。(如图1-21~24)
病例提供:中国医院放射科张怀瑢医师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中国医院放射科 张立娜教授
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右肺硬化性血管瘤”。
回顾本例临床与CT表现,如将病灶仔细进行分析,还是具备一定的提示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的要点,如病灶呈类圆形,边缘光滑,无毛刺,密度均匀,增强后呈中度以上较明显强化等,尤其是增强后周边多发血管影,并且与右下肺静脉关系密切为诊断本病的关键。有时需与肺内其他良性病变鉴别,如错构瘤、炎性假瘤,结核球等。
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sclerosinghemangio-ma,PSH)起源于肺泡上皮细胞增生、特别是2型肺泡上皮。以成年女性多见。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常为单发,国外文献报道多发病例仅占4%。PSH为肺内良性肿瘤,因此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CT平扫特点,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清晰,类圆形,无毛刺征等。但由于其病理成分复杂,由多个区混合组成,而各个区又具有生长不平衡性,因此,PSH形态上可有较浅分叶。有学者报道,少数PSH边缘可见空气新月征,表现为病灶边缘新月形或半月形无肺纹理区域。
由于PSH为一种富血管病变,因此注射对比剂后有明显增强。PSH瘤体内小血管明显增生、管壁透明变性或硬化,是其明显增强的基础,增强之后可见点、条状血管与病灶边缘相贴,增强早期先于病灶明显增强并与肺动脉增强程度相近,考虑其产生原因为PSH是良性肿瘤,可挤压周围血管,从而形成聚拢、包绕等现象。此为PSH增强扫描的另一特点。另外文献报道行MRI扫描检查,T1、T2加权像均表现为不等混杂信号强度的肿块,T1加权像呈高信号的脂肪组织、呈等信号的纤维组织和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的出血灶,静脉注射Gd-DTPA后肿瘤明显强化。推测磁共振检查尤其是静脉注射Gd-DTPA后对于本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虽然PSH较少见,但像本例这样的单发病灶,如果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征象来支持其良性征象,同时与其他病灶进行鉴别,所以需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鉴别诊断知识,才能提高对该类罕少见疾病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MYUNGJC,KYUNGSL,JOUNGHOH,eta1.Pulmonarysclerosinghemangiomapresentingassolitarypulmonarynodule:dynamicCTfindingsandhistopatho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