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骨转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肿瘤活动的方式,乳腺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等都是骨转移的高发瘤种,由于肺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在确诊时已有百分之70~80的患者发生了肺癌转移,这其中发生骨转移的比例就高达30~40%。也就是说三个肺癌患者中就可能有一个发生了骨转移。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承重骨,如脊柱骨骨胸骨和肋骨等,发生骨转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总生存。
骨转移是如何发生的?
肿瘤细胞天生具有侵袭性,它在侵袭的过程中就像一粒种子,会找到合适的土壤发生定植生长,最终形成病灶。而人类的骨骼在正常情况下处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建立的骨骼生长平衡状态中,而破骨细胞的作用就会使得肿瘤的转移更易发生。肿瘤的骨转移主要分为成骨型和溶骨型,肺癌的骨转移通常为溶骨型病变。
溶骨型病变的发生机制如下图所示,肿瘤细胞随血流达到骨骼后,诱使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整体速率提高,并使骨吸收成为活动的主导,从而形成骨破坏;同时肿瘤细胞释放的可溶性介质(PTHrP等)进一步激活破骨细胞,促进骨吸收,并释放出骨组织中储存的多种生长因子,使肿瘤细胞不断增生,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发展为转移灶。
溶骨型骨破坏
骨转移的治疗
传统骨转移的治疗主要采用双磷酸盐类的药物,如帕米磷酸钠和唑来磷酸等。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双磷酸盐在破骨细胞中聚集后,在骨重吸收的过程中获得局部释放,这使得破骨细胞的活性被抑制,并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另一方面双磷酸盐可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信号。从而进一步抑制骨破坏的发生。
在唑来膦酸用于预防SRE(骨相关事件)的关键研究中,唑来磷酸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的等实体瘤骨转移的预防中,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做来磷酸的应用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肾*性、急性期反应和颌骨骨坏死等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