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医认为,人生存的环境中六淫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会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致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舒和医生在本文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寒热湿燥对人体的影响。
身体寒与热,如水冷与暖
神奇的中医,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有一张亲切、熟悉的面孔。
每个人都有着温暖的记忆:小时候,如果着凉感冒了,妈妈会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然后让你盖好被子发发汗,第二天早晨,感冒往往就好了。一身的寒气,就让温辣的姜汤驱散得无影无踪。
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寒”,它判别起来其实很简单:怕冷、手脚或小腹等发凉,因为体内有寒,所以不喜欢吃冰激凌等冷饮,而喜欢喝热水或热饮料。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学和一些喜欢中医文化的研究生们座谈,当我说完寒证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哲学的女博士生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终于知道了!我们同宿舍的姐妹们时常买冰激凌请客,但有一个小妹妹居然不喜欢吃,我们都觉得挺怪的,这么好吃的甜点,还会有人不愿吃?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一定属于寒性体质。哦,我想起来了,我们每次去吃肯德基的时候,都习惯于点冰可乐,而她却点热红茶……”有个很帅的男硕士立刻接过话茬儿:“我们男生私下都叫她冷美人,因为她虽然漂亮,但不是太合群,总是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是不是也是因为寒性体质……
中医里讲求“取类比像”,这位男生的玩笑话在中医里其实不乏深刻的内涵。比如说中医里讲的“热”,除了发热、脸红、喜爱冷饮等明显特征,还可以进行推导:既然是热像,热能生火,那么,舌苔就会偏*(而寒像则舌头偏白);鼻涕、咳痰或小便也会偏*(而寒像则鼻涕、咳痰或小便偏白);热耗津液,所以,热则口渴(寒则口不渴)。而更高明的中医师则还真的像那位男生一样,能进行更精妙地推导:有的人一接触,就给人“热情似火”的感觉,那么,热性体质的可能性就很大;而有的人“冷若冰霜”,则很有可能是寒性体质。
更有趣的是,我们做医生的在临床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病人,比如,有位中年女性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了若执掌,手边还带着本《牛津临床医学手册》,我不得不问问他是不是我的医学同行,而其实她只是个久病成医的患者。那份主动热情地替我们医生思考,时常恨不得替医生来“支招”的样子让我完全相信她“患上了热证”,而更多的病人则对自己的疾病已经淡然,一派冷漠置之的态度,可以说是对待疾病态度上的“寒证”。
有人会说,我没有吹空调,也没有吃冷饮,怎么大夫也说我体内有寒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专业问题,你只需稍作了解即可。中医很有趣,如同一枚硬币都有正反面一样,会把所有的病性都分为虚、实两类。
那种曾经受寒、四肢冰冷的寒,叫做“实寒”;而那种似乎没有受寒经历、只是有怕冷感觉或喜欢热饮的体内之寒,称之为“虚寒”(专业术语叫做“阳虚”),可以想象:人体内类似太阳一样温暖的“阳气”虚弱了,身体自然虚寒。
同样,那种曾经遇热(如酷暑)、颜面色红的热,叫做“实热”;而那种似乎没有遇热经历、而只有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窝感觉发热)或口咽干燥感觉的体内之热,称之为“虚热”(专业术语叫做“阴虚”)。
人体内阴阳本是平衡的,若阴虚则阳亢,阳亢则生体内之热。虽然寒热、湿燥、散闭、气血这些病性都可细分为虚、实两类,但对普通读者而言,只需知道气血的虚实就足够了(其他的只供专业医生参考)。
对于热病,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应对智慧。比如说,嗓子红肿、嘴角起疮、脸上长包,一般人就会本能地说,这是“上火了”,就会劝你别再吃辣椒等热性食物,免得“火上浇油”。含上一片薄荷味儿的金嗓子喉片,立刻能感受到清爽,红肿的嗓子也会舒服起来。同样,电视广告里说的“上火就喝凉茶”,也让普通百姓对于热病有了自己的防治窍门。
然而,最让我们医生心痛的是不分寒热就自己吃药治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莫过于感冒了,通常大家会自己到药店买药吃,什么板蓝根冲剂、双*连口服液、藿香正气水等。
其实,感冒也要分寒性感冒和热性感冒来分别处理,寒性感冒服用感冒软胶囊、正柴胡饮,热性感冒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才算对症,能药到病除。而如果反过来,就会使得小小的感冒缠绵不愈,而你还会认为是感冒加重,殊不知是用药南辕北辙之过!感冒尚且如此,对于其他疾病,患者也好、医生也罢,何尝不会出现这种质的失误呢!
有位刚跟我开始学医的学生对我说,寒热还是挺好分辨的,从身感寒热、舌苔、鼻涕、小便颜色、是否口渴等就可以自行分辨出来,感冒的时候,鼻涕、小便色白,就是寒性感冒,吃正柴胡饮就可以了;要是感冒时鼻涕、小便色*,就是热性感冒,吃板蓝根冲剂就不会出错。
我微笑着对他说,要是这么简单的话,还要医生干什么呢?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好人、坏人从长相上就能一眼看出来,而现实中却远远不是这么回事儿。看病也是这样,最常见的倒是“寒热错杂”症状,外热里寒、外寒里热、上热下寒……比如喉咙上火(上热)而却又反复拉肚子(下寒)这样的症状,就像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充满着生动的变数。更奇妙的是,中医对于寒和热的确定,不是像西医一样仅根据体温计测出的温度,最主要是根据病人自身的感受,有句成语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才是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近几年来,中医界“火神派”很热,写《思考中医》的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就拜入了火神名家李可、卢崇汉的门下。“病从寒中生”的理念颇得百姓认可,重用热性大药的“火神派”也就成为病家所盼。中医历来讲求阴阳平衡、寒热相宜,为什么“火神派”多论寒病、重用热药呢?
中医学子们的深深困惑,其实并不高深难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吹空调、喝冷饮(男人则是冰啤)、少运动,则是理所当然地让当代中国人的体质由热转寒。当私家车或公共汽车代替走路或骑车、当快捷的电梯代替爬楼梯的脚步,人体的阳热之气日减,而阴寒之气则“润物细无声”地悄然而来。
有医生同行会反驳:临床上我们所见到的患者有寒有热,并非只见寒病呀!的确是这样,我在临床上也面对着寒热纷呈的病人,甚至从所见而言,热性病人的数量还要多于寒性病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帝内经》上讲“寒极生热”,所以“寒为本、热为标”“寒为先、热为后”的生动变化很容易出现。在一派热像的背后,能够追溯到病人的寒性体质(如果病根在的确寒的话),这才是中医师的真功夫啊。
山西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因善用火热性质的药物而被誉为“火神派领*人物”,但他老人家却出乎意料地公开宣称自己不是火神派,只是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心里从来没有存什么派别,有这种症状就用这种药,如此而已。老人家的话确实让人感动:寒热均衡是人体“精气神”充盈的根本前提,只有见寒治寒、遇热治热,不偏执于寒为本还是热为本,才是最高明的中医!须知,任何偏执都是“病”!对于医生如此,对于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不除体内湿与燥,有病永远不会好
中医里的“寒、热”很好理解,所以,很多人都把寒证、热证当成疾病的基本分类。
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医学越来越发达,但亚健康、慢性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狂,颇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呢?
其实,单纯的寒、热就像是单纯的坏人、好人一样,容易区分和治疗。但是,碰上比寒热更加阴险狡猾而缠绵难愈的病邪——“湿”就比较麻烦了。
中医里讲,湿邪很少单独出现,它最容易和其他邪气纠结在一起,比如,和热邪纠结在一起就成为“湿热”,和寒邪纠结在一起就成为“湿寒”,和风邪纠结在一起就成为“风湿”……
历代中医名家都把湿邪和其他病邪的集合比喻为“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来形容其病情之复杂和顽固。因为在和面时掺入一些油是极其容易的,但在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湿邪一旦和寒、热、风等病邪纠缠在一起,就缠绵难治,“病去如抽丝”了。
这下你总该恍然大悟了吧:为什么那么多城市白领的小小鼻炎屡治屡犯,每天不时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让人充满尴尬和无奈;为什么整日工作忙碌而时常头困脑重,心绪如腻浊的空气,很少有头脑清爽如万里晴空的时刻;为什么父母操劳半生之后,还要被那老年人常犯的“风湿病”困扰,关节每逢阴雨天气就时常隐痛,也让我们做子女的痛在心头……
中医所说的“湿邪”绝对不是正常的湿润(加湿器加湿的那种清润感觉),而是病态之“湿”。
大家可以想象,不正常的湿气是什么样的感觉:在异常潮湿的环境里,湿邪粘腻、重浊,感觉粘滞而不爽(亚健康最容易感觉的症状),头重身困、四肢沉重或酸楚;如果发展为疾病了,那么,湿性黏滞,起病隐缓,让人不知不觉中就得了病,而且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我在临床上发现,“湿”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祸首”,《*帝内经》所说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务快其心,耗散其真”的现象,在现代生活中比比皆是。从饮食生活来说,酒肉易生湿热,饮料易生湿热,睡得晚同样易生湿热;从身心健康来说,过度的娱乐游戏容易导致情志之“湿”,诸如手持遥控器一分钟几个频道的搜索型看电视、手握鼠标几个小时在网上无所事事地东游西逛等,都会让人远离“神清气爽”而悄然陷入“以妄为常”的“湿态”。
湿态虽不比寒热,但也有方法来判断。我在给身边的朋友和前来就诊的患者看病的时候,时常用两个非常简单的指标来判断是否有“湿邪”,一个是伸出舌头看舌苔是否厚腻(自己对着镜子就可以自行判断);另一个就是问他是否“神清气爽”(自己就更容易自行判断了),如果舌苔厚腻、头身困重,那么,湿邪为害就是非常肯定的了。
在“精气神”三宝中,“精(津)”如果偏离正常状态,太过则为津湿(即通常所说的湿邪),不及则为“津燥”(燥邪)。知道了“湿邪”,就很容易理解和湿相对应的“燥邪”了。身体出现干燥现象,比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等,就是燥病。而在临床中,我时常发现更加可怕的“燥邪”:很多人脾气暴躁、心情焦躁,远比普通人的“上火”为甚。心中的“焦躁”不除,身体的疾病又怎能除尽呢?须知:中医讲求“治病必求于本”,而对于每个人的身与心来说,永远是“身为标,心为本”啊!
作者简介
舒和,京城已故名医孔少华先生两位弟子–师兄刘观涛(号“舒”)、师弟孙立彬(号“和”)的合名。“舒和”之名为孔师亲赐,源自《*帝内经》中的“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寄托了孔老对两位弟子“双剑合璧、医道传承”的殷殷厚望。著有《求实养虚不生病》。
来源:舒和医生的博客
精彩文章回顾
湿难治?那就学傅山治湿8法
健康其实很简单-如何支持身体除湿?
姜山如故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0-六招教你预防夏季湿气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的区别治疗秘方
金匮要略对水饮论述(转载)
过敏、打鼾,皆与痰湿阴寒有关
徐文兵
很多怪病都是痰湿引发的,此文把痰湿说得一清二楚
痰解燥解:为何怪病多痰?何为外燥内燥温燥凉燥?
走进中医-痰饮和瘀血
唐云
必须知道:《金匮》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收藏)
大师风范:刘渡舟讲痰饮病(中医课堂竟如此精彩)
怪病多痰:看国医大师如何治痰饮!
我用中医治好了昏迷年的植物人(附通窍活血汤,涤痰汤)
王四进经方讲座-88-劳伤解:气血;阳和汤:骨结核、骨肿瘤、炭疽病、痰核、淋巴结核;排脓汤;桂枝茯苓丸配吴茱萸汤
冠心病核心病机是“痰瘀滞虚”
爱吃肉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痰湿的?
很多怪病都是痰湿引发的,此文把痰湿说得一清二楚
给大家介绍个治痰湿的神药-竹沥达痰丸
痰多,最容易生怪病,这样做,能拔除痰根,和痰说再见!
二陈丸,虚不受补用它打底!胃肠不适,咳嗽痰多,用它改善
通鼻化痰解*方治疗鼻咽癌
脂肪瘤神方(痰核/结节)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
朱良春:痰注(结节病)的辨治(痰核/结节/脂肪瘤)
癌瘤皆由痰生-国医大师周岱翰辨治癌症经验
性早熟?中医从痰可化之
怪病多痰:看国医大师如何治痰饮!
倪海厦:七岁儿童痰迷心窍!
一动就出汗的人,多半都是痰湿重
痰、咳嗽、哮喘,肺部病的中药经方!
脑梗死=熄风、活血、化痰?葛根加半夏汤取效一则
中医带你看透—痰、瘀、*与糖尿病肾病
“二陈丸”祛痰湿、清肠胃,夏天很需要!
因为痰湿,有个邪恶的说法是“广东无美女”
痰湿体质的症状及调理方法
中医带你看透—痰、瘀、*与糖尿病肾病
人体8阴*:汗、痰、水、尿、血、气、便、脂,如何排*?
由痰论治虚证案例
国医大师李振华:疏肝健脾,清心豁痰治抑郁!
六种情绪,决定你六种不同的命运
您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
“行善”是人体最佳的治病方法
?五行人性·火性人
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概述
罗大伦:什么样舌象的人特别容易发脾气?
陈勇老中医: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如何预防糖尿病?
为什么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潘毅
张锡纯: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治疗病*性感冒用这些中成药,疗效可靠见效快
男人有六种情况导致“种子”不行,名医名方保质量
急救圣药-安宫牛*丸
*珠
郭生白-大医传承二--发汗法
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借给我们的
雪漠: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
英文版《出师表》视频走红网络,如临其境
赵老师讲《现世因果教育》第6-8集(共80集)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学习分享-37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