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膀胱脂肪瘤1例
TUhjnbcbe - 2021/4/29 19:47:00

本文转载自《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年31卷第2期

原文作者:李文华、马潞林、王东耀、丁峰、杨光、张福庆、张川、周琦

作者单位:医院泌尿外科,医院泌尿外科,医院病理科

患者,男,30岁。因“左侧腰部间歇性疼痛10d”于年5月入院。既往无手术及药物史,无高脂血症病史,无吸烟史。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潜血++,WBC-;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B超检查:左肾集合系统分离30px,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约17.5px,提示:左肾积水,左侧输尿管梗阻。泌尿系CT平扫检查示左侧输尿管口膀胱入口处结石,约15px×12.5px,膀胱左侧壁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图1A),CT值约-60HU,大小约22.5px×12.5px×22.5px,膀胱周围及直肠周围区域未见异常。提示左侧输尿管膀胱入口处结石,膀胱侧壁脂肪瘤可能。根据检查结果拟行左侧输尿管镜碎石取石+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晨患者自行排出结石1枚,约12.5px。术中左侧输尿管镜检查未见结石,左侧输尿管口黏膜粗糙,考虑结石已排出。膀胱镜检见膀胱左侧壁实性隆起样生长肿物,直径约25px,呈灰*色,表面膀胱黏膜正常,环状电极切开膀胱黏膜后见黏膜下*色脂肪样病变组织,与正常膀胱壁界限清楚,电切镜彻底切除肿瘤。手术时间25min,出血不多,术后5d出院,恢复良好。术后病理:肉眼见肿瘤呈淡*色脂肪样组织,光镜下HE染色可见成熟脂肪组织,无核过度染色、脂肪母细胞及多核基质细胞(图1B)。免疫组化染色:S-+。病理诊断:膀胱脂肪瘤。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讨论

脂肪瘤是一种由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于皮肤、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于膀胱的膀胱脂肪瘤是罕见的膀胱非上皮性良性肿瘤,文献仅有8例报道,其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48-73岁。Eggener等和Lang等报道的5例膀胱脂肪瘤均与镜下或肉眼血尿有关。其中2例患者有吸烟史。Brown等报道了首例与可确认的微生物尿路感染有关的膀胱脂肪瘤,他们在1例44岁的男性膀胱脂肪瘤患者的尿液中培养出大肠杆菌,而此患者曾有肾结石病史且已自然排出。邱乾德所报道的1例亦为膀胱脂肪瘤合并膀胱壁慢性炎症,考虑其可能与炎症刺激有关,炎症刺激致结缔组织变性,组织内纤维小梁的腺管周围浸润或由于组织的淋巴供应和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脂肪组织沉积。但由于病例数过少,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镜下或肉眼血尿,性功能障碍以及遗尿,或者因为其他疾患就诊检查时偶然发现。本例即为因输尿管结石引起肾绞痛就诊检查后发现。本病的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的联合应用,包括泌尿系B超、CT、MRI以及膀胱镜检查。肿瘤较小时,泌尿系B超可无异常;瘤体较大时可表现为强回声实性肿块。CT表现为膀胱壁内呈脂肪信号衰减的病变MRI检查显示病变在T1加权像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与脂肪组织一致。膀胱镜检查可见*色的实性病变突向膀胱,边界清楚,表面黏膜光滑。确诊多需要病理检查。

本病需与膀胱脂肪瘤样增生和盆腔脂肪增多症相鉴别。膀胱脂肪瘤样增生是脂肪组织呈瘤样浸润性的过度生长,虽然呈良性表现,但无完整包膜。组织病理学显示脂肪组织与膀胱壁成分混杂,黏膜下层的脂肪导致黏膜表面膨胀性突起,并且向肌纤维内渗透性生长。但膀胱脂肪瘤没有这种侵袭性生长而且脂肪细胞局限在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盆腔脂肪增多症导致精囊、直肠、血管周围的脂肪无界限的过度增生,进而影响膀胱功能。但膀胱脂肪瘤不会引起其他盆腔脏器及膀胱的形态改变,膀胱排出功能无受损,但有可能引起无症状的镜下血尿。

综上所述,膀胱脂肪瘤症状体征不一,术前诊断困难,治疗多为开放性手术切除或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尽管诊断困难,但其预后良好,已报道病例未见复发。膀胱脂肪瘤虽然是一种罕见的局限于膀胱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良性脂肪组织肿瘤,但应该视为一种独立的膀胱肿瘤病理类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膀胱脂肪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