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Oncoloy)刊登了一项涉及约9.5万人的数据分析研究。
该研究汇总分析了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NHS,-)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的70岁以上人群,其中排除了已被诊断癌症的人群。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于70岁之前就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并坚持服用至70岁以后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显著降低,较未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显著降低20%。而70岁之后才开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并没有比未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有明显差异。
因此,研究者认为,70岁之前已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继续服用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癌。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年上市以来,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临床应用,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近年来,其效用更是被不断开发。目前,阿司匹林已在多项指南中被推荐为特定人群的结直肠癌预防用药。但何时服药才是最佳的预防时间呢?仍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这已经不是阿司匹林被和癌症联系到一起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科学界就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癌症。在这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项观察性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的癌症预防效用。
年,多项研究也不断印证了这一观点,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汇总,以飨读者。
阿司匹林与结肠癌
早前,英国科学家即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以下研究论文。
该研究以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全球43个临床研究中心共招募并最终敲定了名林奇综合征患者参加研究中,平均年龄为42岁。
经过统计发现,阿司匹林干预组(2~4年每天服用mg阿司匹林)有40例(共例)被确诊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9%;安慰剂对照组(每天服用等剂量安慰剂)有58例确诊,发病率为13%。
意向治疗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的风险比(HR)显著降低35%(95%CI0.43-0.97;p=0.)。对于所有林奇综合征癌症,意向治疗分析没有达到显著性,但按协议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组的总体风险显著降低(HR=0.63,0.43-0.92;p=0.),并且在干预阶段,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相似,这意味着服用阿司匹林并无明显的副作用。
经过长达20年的对于研究终点——结直肠癌的发展的监测,最终结果表明,林奇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超过两年),能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与肺癌
在肺癌领域,阿司匹林也有相关发现。
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JTO)的研究论文中,韩国研究团队阐释了这方面的观点。
在这项研究对象超过73万人的数据分析性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来自韩国全国健康保险服务(KNHIS)数据库的~年接受韩国全国健康检查的例受试者,并对其进行了近十年的随访。
研究结果表明,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都与肺癌风险显著负相关,同时服药者风险更低。
统计数据显示,服用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了显著负相关,而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两年中累积服用二甲双胍≥.5天的人群中,肺癌发病风险更是大幅降低达56%,死亡风险也显著降低24%!并且,这一保护效应在非吸烟和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
同样的,随着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肺癌死亡率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显示出了对肺癌的更强保护性关联。因此,该研究提示,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均与肺癌风险降低独立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阿司匹林与肝癌作为医学界一大“神药”,即便是往届的“癌中之王”——肝癌,阿司匹林也能染指一二。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曾在线发表了瑞典一项对慢性病*性肝炎患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研究。研究者通过瑞典全国性的登记,使用瑞典传染病监测登记数据库,确定了例在年~年间被诊断为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HBV)和丙型肝炎病*(HCV)感染的成年人,其中包括了低剂量(75mg或mg)阿司匹林使用者和非使用者。
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用者患肝癌发病率的风险比非阿司匹林使用者低31%(调整后的亚风险比为0.69),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肝脏相关死亡率的调整后风险比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低27%。值得注意的是,与短期使用(3个月至1年;调整后风险比为0.90)或间歇、停用或不使用阿司匹林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与发生肝癌风险降低的程度成正相关。
是否停药或反复服用也是决定相关性的重要因素。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那些间断服用或长时间停药的患者。
总之,与不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肝细胞癌的风险,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而不会显著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神药”阿司匹林与癌症之间的负相关性多年来一直为研究者不断探索。尽管中间的声音并不是完全一致,仍有多项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并无显著联系,但值得期待的是,一旦这样的联系形成科学领域的共识将为癌症预防带来又一福音。
来源: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医学新视点等-END-
往期精彩回顾
1
Opdivo辅助治疗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近2倍!
2
得了肺癌,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3
无复发率可达91.1%!视神经脊髓炎靶向药物Enspryng在日本获批
免责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