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多年,再查CT,竟发现
TUhjnbcbe - 2021/1/15 17:12:00
白癜风手术         http://www.bdfyy999.com/bdf/

患者信息

女性,56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多年。1年前因咳嗽、咳痰20余天就诊,CT检查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肿块,现因流涕、发热5天再查胸部CT,发现右肺下叶病灶有所变化。

图1肺隐球菌病

A

B

C

D

E

F

小编留言:每天的病例都需要您的思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分享到朋友圈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多交流交流!病理结果就在下边,但请记住: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01

怎样读片?

A.C.E:1年前CT平扫检查: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灶,浅分叶,密度不均匀,周围肺野清晰。HRCT示病灶由多个小结节堆积而成,邻近胸膜似有牵拉;

B.D.F:1年后检查: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病灶明显增大,不规则形,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HRCT示病灶边缘有多个小结节形成花瓣状,胸壁无侵及

02

诊断结果

肺隐球菌病

病例讨论

肺真菌病(pulmonarymycosis)多为机遇性感染,发生于机体抵抗力降低、肿瘤、慢性疾患、长期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免疫力低下患者,常见病原菌为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感染途径分为外源性与继发性两种,病原菌诊断依赖于组织真菌培养确立。

1.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征性,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咯血等,重症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感染中*性休克。

2.影像学表现:

肺真菌感染病理基础多样化,所以影像学表现为多种征象,主要表现为:

1)病灶多发或单发,常为多发,病灶密度较高,境界清晰。

2)结节和/或肿块样病灶,是常见征象,病灶大小不一,相邻病灶融合。

3)斑片结节灶多位于两肺中下部,形态与大小不一,变化快,可融合成“地图样”。

4)空洞多见于肿块病灶,厚壁空洞,少见液平。

5)较特异征象:“曲菌球”,即表现为空洞或空腔内圆形致密影,随体位改变位置,是肺烟曲霉菌病最具特征性的征象。“空气半月征”,是曲菌球与空洞壁之间的新月形含气空隙。“晕轮征”,即曲霉菌病肿块周围环绕低密度带,多见于侵袭性曲霉菌病。曲霉菌病易形成“黏液嵌塞征”,胸膜外病灶侵犯胸壁、肋骨是肺放线菌病特点。

6)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可增大。

诊断依据

1.患者为女性,56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多年,长期接受激素治疗。

2.1年前因咳嗽、咳痰20余天就诊,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肿块。

3.CT示右下肺胸膜下肿块,胸膜侧宽基底,无分叶,境界清晰,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形态、密度及边缘等影像学表现一致。

4.1年后原肿块形态似不规则三角形,边缘不光整,周围小结节灶变化且有所增多,可见多个聚集呈花瓣分叶状较大结节影,邻近胸膜无明显改变,未见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及胸腔积液。

患者1年前因出现肺部症状发现肿块,1年后肿块变得不规则且明显增大,无针对性治疗,考虑肺部病灶为良性病变,因患者在SLE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肺机遇性真菌感染可能性大。

鉴别诊断

1.周围型肺癌:①本例1年后肿块明显增大,呈不规则形,边缘毛糙不整,不能排除肺癌可能。②本例1年前病灶为多个小结节融合灶,1年后肿块周围出现新的融合性结节灶,不符合肿瘤演变规律。③本例未见胸壁侵蚀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一般情况同前。

2.肺炎性假瘤:①本例肿块CT形态学征象及变化类似炎性假瘤。②但是肿块周围小结节的演变和融合征象,表明右下肺病灶是一种活动性病变,不同病灶处于不同阶段,稳定、消散与进展共存,不符合炎性假瘤的形成和演变规律。

3.结核球:①孤立性右下肺结核球少见。②结核球由光整变为不规则,乃进展变化,有空洞形成、边缘渗出及支气管播散灶。③结核球卫星灶形态、性质不一致,而此例周围小结节与肿块为同一形态学性质,未见纤维、钙化灶,所以不符合结核。

4.肺韦格氏肉芽肿:①多数临床常表现为鼻-呼吸道-肾脏三联征特征,少数为局限性肺韦格氏肉芽肿。②韦格氏肉芽肿可表现为肺内孤立肿块,类似真菌肉芽肿病灶。③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及体重减轻明显。④激素治疗有效,与本病例临床表现不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多年,再查CT,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