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水泥工业实现六大转折
新时期中国水泥工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中国的水泥工业受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随着自身工艺、设备的不断提高和建设方案的不断优化,使技术进步和经济效能有效地统一,进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提高。截至2008年,全国水泥总产量达到14.24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已达到8.8亿吨,占总量的62.8%,成为世界第一的水泥生产大国。由一个总量不足的供不应求的产业变为结构性供大于求、欣欣向荣的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实现了六个转折:
一是由一个产量规模小、供不应求的短缺产业转折为当今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结构性供过于求并不断升级的产业;
二是由传统的以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转折为以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由此形成并进入了由先进的生产力引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新时期;
三是由水泥工业主要的技术装备由依靠引进发达国家的为主要来源转折为主要技术装备都实现了国产化,由此实现了由靠引进、消化、吸收他国的技术转折为向兄弟国家输送技术、装备并承揽工程建设,仅中材国际一家企业就向近五十个国家输送技术并承揽了水泥工业设计、设备和工程建设项目;
四是由多数水泥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高和排放污染比较严重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转折为以节能减排为经营管理的重心的经营管理模式,由此真正迈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大批国内比较先进的水泥企业与国际先进的水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使成本不断降低,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是由单条水泥生产线产能小、生产集中度低的不经济的经营布局,转折为单线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生产基地和专业化的水泥集团公司发展模式,改变了水泥工业 小、散、落后 的经营格局,目前国内仅海螺集团已有日产8000-10000吨的泥生产线4条,全国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已有241条,形成产能5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已有57家,千万吨以上水泥企业18家,日产4000吨以上的水泥工业生产线已经成为水泥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六是开始由水泥生产大国向水泥强国发展转折,已经着手把技术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以及设备配套能力、制定新的节能减排标准、提高水泥熟料标号、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促进建筑设计对高标号水泥熟料等要求作为向水泥强国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发展方向。同时对日产4000吨以下的生产线建设,节能减排不能达到新的标准要求的、布局不合理的新上水泥项目进行调控与适当限制。
由于实现了六个方面转折,使中国水泥工业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与提升,不仅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积累了其成功的经验,这就是:
(一)把技术创新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增加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推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根本,由此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前提与基础。
(二)把节能减排作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把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治理环境、有利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为水泥工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准则,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站稳脚跟,发展才能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发展才有依靠;
(三)把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不断探索资源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作为一条主线,是水泥工业整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也是中国水泥工业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不断求得新的发展的正确道路。
这些是中国水泥工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也是今后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的原则。
但是,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水泥工业不过是个水泥生产大国,还不是水泥工业的强国。虽然水泥大国本身也是强的表现形态,但它毕竟距水泥强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目前全国相对落后工艺的产能和产量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即便是新型干法水泥也有一部分生产线的生产设备和配套设备已经相对落后;在各种不同的水泥工艺中都有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物耗、能耗和粉尘排放不达标;其万元产值能耗、设备运转率、人均产量、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管理水平、获利能力等指标都有待于提高的问题,由此说明中国水泥工业仅是数量占全球50%的大国,但还不是真正的水泥生产强国。
作为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中国,作为年水泥产量世界第一的水泥生产大国,在全球水泥工业的发展中,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担起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的水泥大国的责任,应该在世界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做出应有的引领和推进作用。因此,必须毫不犹豫地、响亮地提出中国水泥工业必须由水泥生产大国向水泥强国发展的历史转变,把中国水泥工业真正成为全球水泥工业发展需要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期待的、人类文明进步向往的、为子孙后代负责的、生态友好型的、资源节约型的、环境经济型的、减碳减尘型的、吃废利废型的多方位具有能力的水泥生产强国。为此,必须实现以下六个突破与跨越:
一是突破以增量和平行推广现有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以节能减排和质的提高为重心的发展跨越。虽然我国众多的水泥界朋友和*府有关部门都已经认识到,我国水泥产量在占世界第一的基础上,必须朝着水泥强国的目标迈进,但是,目前水泥强国的战略目标和达到的标志、必须具备的条件都尚未清晰,由大转强的路径和措施还尚未完整地设计,为此,应在建材工业由大变强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研究与延伸实现水泥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实施途径,用以引领与提升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发展,从而使中国水泥工业从目前以增量和平行推广现有成熟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能减排、以低碳低尘、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
二是将技术装备进一步创新提升与挖掘现有水泥企业的潜能作为实现水泥强国的主要目标和手段,以提升技术水平和挖掘潜能双轨并举,在提升资源质量和优化潜能释放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现有的生产力潜能最大效能的跨越。近十年是中国的水泥工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新型干法水泥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和排头兵,由此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泥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就发展的形态来看,过多地集中在对成熟工艺技术和成熟的国产化装备的推广,以增加新的生产线作为发展的主要路径,而新一代的技术创新和更高层面的技术提升显得缓慢,因而形成增量扩张快,自身技术提升相对慢的局面。有一部分工艺相对落后的水泥企业,也包括一些早期建成的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物耗、能耗和排放指标仍不能达产达标,获利能力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竞争力已明显减弱,它们不仅不能在实现水泥强国中起积极作用,反而会拖后腿。由此说明,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主旋律,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只是推广型的,应该做到技术提升和推广相结合,一张图纸不能多年使用,三五年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还有将近40%的其他工艺的水泥生产能力来说,有一部分不仅仅是工艺相对落后的问题,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尚未真正具备,其生存的标准仅仅定位在能够养活自己,标准实在太低,而一般的企业也必须做到三条:产品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节能减排要达到国家标准、经济效益达到高于银行利率。因此即使是新型干法水泥也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其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同时,必须在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充分挖掘与释放现有资源的潜能,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水泥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把提升技术与挖掘资源潜能作为真正实现水泥企业资源效能最大化,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三是将*策法规、技术、管理三大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与运用,实现水泥企业节能减排的飞跃性突破,实现行业全面达标的跨越。能否实现节能减排达标,是衡量水泥工业能否进入水泥强国的重要标志。虽然近几年不少企业把生产指标和效益目标当作硬任务,节能减排当作软任务的心态有所改变,但是不少企业仍然把它视为*府和行业的要求,并非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其现状仍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首先要从认识上把被动的认为是受制于*策法规的要求,变为企业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必然要求;其次,又要在*策法规的执行与责任追究方面要严肃并有力度,行业和社会舆论做到不护短。敢于揭露并制止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再次,把技术创新、设备研发重点转向节能减排,尤其要把提高节能减排的水平视为水泥设计研究院的主要责任和对其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应制定出节能减排的《管理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做出必要的硬性规定和限期达标的定量指标,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再由企业经营者的重视程度去左右,要有确保达标的规定性的管理流程和内容,奖罚严明。*策、技术、管理三轨齐下,使之形成节能减排迈上新台阶的三轨合力,实现其全面达标的跨越。
四是将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产业升级和以资源配置为纽带的重组兼并,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点,实现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新跨越。中国水泥工业无论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还是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是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的。要实现水泥强国的目标,必须持久地推进技术、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等结构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水泥强国应有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合理效能的水泥工业体系。只有进一步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有积极意义的重组联合,才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增强实力,才能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并形成布局合理的、运营经济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生产力布局。为此,必须改变目前技术水平多层次、经营规模多级次、优劣都能共存的局面,通过一系列的持久地结构调整与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产业升级目标清晰的、经营规模效益型的、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水泥工业新格局。
目前,水泥工业发展总体上仍是一个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状,解决的途径不能用简单控制的办法,而要因地制宜地调控,简单的控制不利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进有退、优胜劣汰是伴随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新的、先进的不发展,落后的就难以退出。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工艺,凡是落后了,都要受到限制甚至淘汰;同样不管什么情况下,先进的新技术的推广,凡是利废的、节能的或减碳的、有利促进水泥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都应大力支持与发展。这样结构调整的目标才能实现。一会儿一个调子,走走停停是不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
五是积极构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新平台,突破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跃上新平台的跨越。一部分水泥企业长期处于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经营管理企业,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信息化管理是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突破传统的、习惯的、经验式的管理和由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和责任程度左右企业管理的做法,现代化的管理才有落脚之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经营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的理念,是企业的灵*和精神支柱。一旦形成,就会对整个经营管理起指导和定向作用。要改变一些企业发展时好时坏、指标时高时低、员工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缺乏竞争力的状况,必须把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在具有时代进取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上,这样,企业的持久发展就有牢固的思想基础,而且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效能和科学。
六是进一步攻克与提高水泥工业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作为新的突破点,实现水泥技术装备和工程承包的国际市场由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为主,变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并举的跨越。随着水泥产品、设备技术及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市场以来,中国水泥工业的设计、装备、工程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兄弟国家的认可。但作为水泥强国的标志,不仅装备技术与工程建设市场能够进入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必须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为此,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包括一些配套设备和部件在内的一些关键技术都应继续有计划地组织研发攻关和有目标的提升,进而在目前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优势基础上继续扩大技术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这是实现水泥强国的又一个必须实现的跨越。
总之,中国水泥工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创新提升,是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站在国际水泥工业发展的高度和时代进步对水泥工业要求的新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但任务也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