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m.39.net/pf/a_6210222.html“来,第一声部的长笛刚刚进慢了,我们重新再来一遍!”“单簧管声部,请把声音肯定地吹出来……”9月17日清晨,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室内,一场新曲目的排练正在进行中。面对“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的30多名视障成员,学校教师、乐团创立者华桂明凑上前耐心指导,语气中透露着七分温柔和三分严厉。而这样的一幕,已重复了三十年之久。时间追溯到年,当年才20岁的华桂明从南京特师毕业,便直奔扬州特殊教育学校,只为实现他中考时填写的志愿——盲童音乐教育工作。平日的教学中,华桂明逐渐发现了孩子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在音乐的路上,盲孩子是能看到梦想和希望的,这也是他们感知、聆听世界的唯一途径。”看着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华桂明心中萌发了一颗组建管乐团的种子。“这本就是件难事,更别提在特校这样的环境下,不可能做成。”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华桂明默不作声。不久,一支名为“茉莉花”的盲童管乐团在学校悄然扎了根、发了芽。他深知,管乐团由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为了当好一个“杂家”,原本只会吹竹笛的华桂明,练就了“十八般武艺”,熟练掌握了小号、长号、中号、长笛、单簧管、萨克斯的演奏技法。“万事俱备,只欠开课!”三十年前,管乐团成立前的那个晚上,华桂明备课到了凌晨。俗话说,“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门”,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看不见乐谱和乐器的孩子们来说,音乐学习的道路举步维艰。过程中,盲童不认识乐器,华桂明就手把手带他们去摸索;看不见乐谱,他就一个音一个音地教,陪他们一句句练习直到乐谱背熟;乐器配合不到位,他就来回穿梭其间,进行调整与指导……久而久之,华桂明打磨出了一套实用性强的“独门秘籍”——“唱练背合”管乐训练模式。盲童学习一首曲子往往要花费一个月时间之久。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华桂明脑海里渐渐有了新思路。家中的橱柜中,摆放着上百张卡带,这曾是他提升盲童练习效率的“秘密武器”。他将每首曲子的不同声部、不同演奏乐器分片段录入卡带中,方便孩子们随时随地练习。从最开始的磁带录唱到录音笔录制再到现在的唱谱文件,二十几年来,4万多首有声乐谱相继诞生。这样的自学方式,让不少孩子乐得合不拢嘴,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行组合排练。乐团的综合水平不断攀升,华桂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面对每学期二十几首新排乐曲的重压,他也只是铆足干劲。教学中,华桂明是和蔼可亲的华老师,而在平日生活里,孩子们更愿意叫他一声“华爸爸”。学校对面的一家面馆,是华桂明与盲孩子们心照不宣的“小基地”。每逢考试、比赛前夕或者特殊的日子,他都自掏腰包,请孩子们吃上一碗阳春面。“我们对于盲童的关爱,可以温暖很多背后的家庭,这样做何乐而不为?”正因为华桂明心中的这份“执念”,才让暖心面条这一善举坚守了几十年。而藏在面条里的,更是他对孩子的鼓励与期待。在华桂明的妻子看来,他时常有些“公私不分”。年,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前夕,他被查出背部脂肪瘤。为了不影响大赛,华桂明赶在学生期末考试暂停排练期间进行手术,没过康复期便赶回去排练;年,华桂明又被查出肺部问题,因为与荷兰皇家管乐团约定了10月份在南京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他便坚持到交流会结束才进行治疗……总有人会问起华桂明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华桂明的回答总是铿锵有力,“盲童们真的太需要老师了,如果我多付出些,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那我愿意!”三十年前播下的一颗种子,如今长成了一朵散发着迷人香气的茉莉花。在强师的带领下,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登上了越来越大的舞台。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华桂明领着由33名盲孩子组成的管乐队作为60人方阵的主体,吹响了开场音乐;年扬州世园会开幕式,盲童管乐团的表演获得国内外嘉宾热烈的掌声……几十年来,华桂明带领他们参加各类演出比赛上千场次,辅导盲童通过音乐考级余人次,培养出吴晶、谭伟海、张丽娟、侯劲松等多位著名盲人音乐家、演奏家。今年,由他带队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残疾人单考单招的7名盲生中,有5名孩子圆了大学梦,创下了学校历年考取本科盲生数量的记录。“把不可能的事做成可能”,这句话一直陪伴在华桂明左右。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与实实在在的陪伴,打造了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乐团精神,让一批批孩子们在乐声中“看见”了新世界、新希望。近日,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授予华桂明“最美教师”称号。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