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疾病,患者面部会出现红褐色或与皮肤同色的小突起,丘疹状的小突起会散布在鼻的两侧以及鼻唇沟面颊部的皮肤,像是在脸上长出了一个蝴蝶结图案。这种病就是结节性硬化症,又被称为蝴蝶结症。
疫情期间,湖北女孩久久寻药的故事让结节性硬化症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由于疫情封城带来的交通不便,久久的家人无奈之下只能向媒体求援,最终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下,久久得到了足够数量的,可以让她平安度过封城期的“救命药”,同时也让政府部门更加重视罕见病家庭的药品困境问题。
新闻照片里的久久站在油菜花海里娴静地低着头,面部的“蝴蝶”被她甜甜的笑容所掩盖,她看起来与普通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候有人不禁会产生疑惑,结节性硬化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除了面部皮肤还会有什么其他症状吗?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近这种罕见病,了解它的症状和危害,以期达到正确地识别、预防以及及时治疗的目的。
花海中的久久和妈妈图源:南方都市报基因突变还是遗传?是什么引发了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仅为1/~1/,多见于儿童。虽然是一种遗传病,但该病多为显性新发突变,约2/3的患者没有家族史,所以基因突变是本病的元凶。
具体来说,基因突变造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过度活化,患者体内负责抑制mTOR活性的肿瘤抑制基因TSC1或TSC2失活,导致mTOR过度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产生大量异常增生的细胞,最终引发结节性硬化症。
研究显示,多数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有基因TSC2失活,少数患者有基因TSC1失活。通常TSC2基因突变患者病情比TSC1重,外显率几乎达到了%。而异常增生的细胞可能会威胁到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在各部位形成肿瘤,导致了该病异质性强、种类繁多的症状。
除去“蝴蝶结”症状,“蝴蝶结宝宝”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从外部肉眼可见的皮肤表层到大脑内部,结节性硬化症的症状非常多样。下面将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为大家介绍本病的症状。
首先,几乎所有患者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出现心脏横纹肌瘤,大部分可以自发消退。90%的患儿在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色素脱失斑,白色,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呈椭圆形、树叶状或不规则外形,有时为一些成簇的多发的小纸屑状斑点。
面部血管纤维瘤,即面部的“蝴蝶结”,为本病所特有的体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所组成,颜色呈红褐色或与皮肤色泽一致,隆起于皮肤,呈丘疹状或融合成小斑块状,表面光滑无渗出或分泌物,散布在鼻子两侧以及鼻唇沟部位面颊部的皮肤,数目多时可延及下颌部分,有时候额部也可见到。这种特征出生时见不到,1~5岁时出现,以后逐渐增多。
肉眼可见的症状还有多发的指(趾)甲纤维瘤,20%~30%青春期以后的患者还会出现位于躯干两侧和腰背部的“鲨鱼皮样斑”。
除此之外,高达90%的患者会还有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约50%的患者病变累及视网膜,但很少影响视力;约35%的女性患者肺部出现淋巴管肌瘤病。
在神经系统方面,最常见的症状为癫痫、智力低下,有时会出现偏瘫或其他局限性神经异常症状。80%~90%的病儿患有癫痫,婴儿时期常表现为婴儿痉挛症,较大患儿可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需要注意的还有脑部病变,主要包括脑皮质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结节等。
如发现以上情况,首先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如患者出现心脏、呼吸、内分泌等问题,需要请相关科室大夫会诊,共同解决问题。
吃药还是手术?如何治疗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硬化症的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一旦确诊,要进行持续的监测来记录病变和病情进展。
儿童期需要干预的主要是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对此氨己烯酸疗效显著,可以作为一线治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作为二线治疗。
西罗莫司能特异性抑制mTOR活性,对治疗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多系统肿瘤很有帮助。其类似物依维莫斯可有效治疗该病相关的脑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若癫痫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癫痫发作,可选择生酮饮食疗法、迷走神经刺激法或癫痫外科手术。对于伴有颅压升高的脑内细胞瘤,建议手术切除。
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中因脑部病变而引发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此所有结节性硬化症患者都要进行神经系统病变的筛查和长期管理,建议所有患者25岁之前每1~3年要进行一次头颅MRI检查。
结节性硬化症诊疗流程不过,对于结节性硬化症,也不用过分担心,如果早期获得正确的干预治疗,该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寿命的影响是较小的,所以正确科学地识别、及时的治疗此病是其中关键。产前基因诊断则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方法。
“生活再难,我们也会尽最大的耐心和能力照顾好她。”看着久久的笑容,久久的妈妈欣慰地说。久久寻药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乐观的久久和她伟大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满怀爱心的人们。
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结节性硬化症这种“蝴蝶之病”将从油菜花丛中飞走,健康和希望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宋红梅、钟林庆结节性硬化症,《种罕见病手册》
2.湖北8岁罕见病女童获赠10盒珍贵救命药,纾解缺药之困.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