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的思考
新浪收藏
当代艺术如今不再是先锋艺术的唯一代名词,呈现的也不尽全然是具有后现代美学特征——解构、拼贴形式的作品,观念的、视觉的,装置的、影像的,互动的、波普的,各呈其妙,但无论是中国艺术家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似乎都普遍地展示了尽可能回到艺术的本位,回到审美的愉悦和抵达,同时,伴随当代艺术一起出现的作品游戏性,也越来越坦然而不再是躲闪,越来越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与观赏作品者之间的某种自行交流通道。
前不久,在上海展览中心闭幕的2012年“第六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来自世界各地参展的百余家画廊——“50%来自中国,25%来自亚太地区,还有25%来自欧洲、中东和美国”所展示的当代艺术家们精彩的各种形式作品,即呈现了这样的一种艺术美学趋势的可能。
在本届艺展上,以往可以说作为当代艺术标志性视觉形象的各种“大头像”作品,明显减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出现更多的是一种与经典艺术审美相近的,具有承载艺术本体审美的大量作品,呈现出表现某种“习惯审美接受”的社会美学趋向,如超级写实人物日常生活状态的《两人的世界》,中国艺术家王晓勃将一对年轻情侣的两人世界中,不同时态发生的各种情态与可能,通过超级写实表现手法,不动声色地予以展现,整个绘画系列的文学叙事美,完全可以与经典绘画呈现的叙事审美相媲美,只是画家所表现的是当下年轻人处在文化多元时代的生活。而对于色彩与构成的作品,如来自比利时的华人艺术家祝天猛的《无题》,虽然他生活在欧洲,但是其作品呈现的简练和黑红色块元素,显然蕴含了中国古老的老庄哲学意味和审美意趣。以及来自中东地区的类似涂鸦的即兴色彩挥洒作品,颇具生命激情和对审美本体的追求。
在通过对“物”的空间审视,试图再现和表达人与物空间关系的装置作品中,如高入云的《舞动的空间》系列,艺术家将铁丝连接微型发动机,并将它们固定在木支架上,通过发动机使铁丝开始简单的线性运动,随着发动机的运转,铁丝在空间中不断扭曲翻转,使观者误以为空间本身在随着机械的节奏而伸缩翻转——其实,这也是艺术家营造的视觉玩笑。3000枚整齐摆放在本次展场入口处的装置艺术《莫非·卵》,是艺术家施少平烧制的窑变釉实心瓷卵,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矩阵之间透露出无数的“莫非”到“是”的可能,同时也呈现了某种视觉的震撼。展场上,来自国际艺术团队的约翰·C·泰勒博士以其制作精湛的龙卧其上的巨大《吞时器》,演绎了“一座没有时针并且与你做游戏的时钟”的当代艺术的概念。
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这个阶段,显然是与整个人类世界的经济文化境遇相关,世界经济形式的不容乐观,也势必会影响到全球艺术市场的兴衰,曾经“一支独秀”的当代艺术也自然地从其非常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保留其本身活跃特质的同时,也渐渐转向更接近人们习惯的审美趣味。当代艺术概念的范畴、容量,始终在发展中扩大,不再是以“怪、力、乱、黑”为其形象的标志。因此,在这次国际当代艺术展所看到的作品,呈现如此社会美学趋向,我想也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