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家中长辈因为疾病和衰老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原本连吃饭和行走都很困难,可突然有一天他们坐了起来,嘱托你做一桌好饭菜,一家人一同吃个团圆饭。这时候年龄较长的那些人会明面上高兴地答应,背地里偷偷抹眼泪,因为他们知道,“回光返照”来了,家人即将永久地离去。
所谓的回光返照,究竟是封建迷信还是有着科学依据?回光返照有哪些具体表现?每个人都会有吗?
有人说,在人即将死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应激反应,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来充当“兴奋剂”,由于肾上腺素有抗炎,抗毒,抗休克,抗血压,抗过敏以及心肺复苏等等功能,所以人们才会容光焕发。也有人说人衰老后常常会出现左心衰、肺淤血,当这种现象严重到一定程度后,右心衰也会出现,堵塞在肺部的血液变少了,自然也就引起了症状的减轻,让人感觉到浑身轻松。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所谓的回光返照,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点燃你身体里最后的“薪柴”,让你最后再散发一次光芒,然后不留遗憾,也不留余地的死去。
实际上,人死之前身体分泌的物质是非常复杂的,除了大家都了解的肾上腺素外,还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及包括AP在内的一些特殊激素,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储量非常有限,尤其是对身体孱弱衰老的老年人来说尤其宝贵,因此只有你的大脑感知到了即将失去对身体的掌控,死亡即将降临时,它才会孤注一掷,让你的身体焕发最后的活力,也让你有机会和家人作最后的告别。
不同的人回光返照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可以持续1~2天,有些人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甚至有一些身体衰老或者破坏较为严重的人,根本就没有回光返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在临终前和家人吃上最后一餐,有些人却连告别的话都来不及说。
之前网上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男子骑车带另外两名男子在路上疾驰,由于速度过快,不幸翻车,三人同时摔倒在地,其中一位男子更是飞出去十数米,就在摔倒在地的那两位男子都难以起身的时候,那个飞出去的男子反而走了回来,面带关心地问道,“你们都没事儿吧?”
问出这句话后不久,该男子就逐渐失去了站着的力气慢慢瘫倒在地,最后短短数分钟内就失去了呼吸。
受伤更重的人反而率先站了起来,这就是属于他的“回光返照”。
虽然不是人人都有回光返照,但是根据那些被从濒死线上抢救回来的人所说,“走马灯”、“死前的最后一束光”可以确定,基本上是每个人都存在的,那么这两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种说法看似荒唐,其实都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所谓的“走马灯”,其实就是在你即将死亡的时候,脑袋里一块叫做蓝斑核的位置受到刺激,从而唤醒了你头脑中的记忆和情感功能,当久违的记忆与澎湃的情感相交织,你恍惚间便觉得自己回顾了过去的一生。
与“走马灯”相比,“死前映入眼帘的最后一束光”就更好理解了。在你死亡之前,你的身体一定会出现严重的缺氧情况,这种缺氧是全面性的,包括你的眼睛。当你的眼珠逐渐停止工作时,自然就会产生有关光和隧道的错觉。
与这两者相仿的,还有所谓的“我曾听到医生宣布我的死讯”,当人们的呼吸停止后,大脑仍旧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而其他器官的衰竭也并不是同步的,在人类的诸多感觉中,最后丧失的就是听觉,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上述的情况。
也有人问,既然死亡是一个逐步来临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回光返照的机会抢救病人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像回光返照本来指的就是太阳下山后折射出来的最后一抹余晖,当它出现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一样,出现回光返照的病人,身体早就已经恶化到了极致,等待他们的可能仅有死亡。至于那些侥幸从死亡线上爬回来的人,准确来说并不能叫做回光返照,只能说是死里逃生。
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全中国每年有万至万人失去自己的生命,而对于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个词是“尊严”和“安宁”,你大可不必忌讳,也不必悲伤,让他们能够从容的离开,就是最好的照顾,
倘若有一天你的某位亲人出现了回光返照的情况,那么记得为他打开窗、盖上一层薄被,再将他稍微扶起些,在他的后颈处垫一个枕头。开窗是为了促进空气流通、让身体缺氧的他呼吸不那么艰难,盖薄被是因为随着人体能量的消耗,热量会逐渐散去,薄被能给他带来温暖,至于让他侧躺,并且给他垫一个枕头,主要是为了让他能够更好的呼吸、减轻他的痛苦。
因忌讳而避而不谈,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孩子误入歧途,而不教导他们法律,也不能够因为害怕孩子早熟,而迟迟不给予他们性教育,那么我们自然也不应该因为畏惧死亡而对死亡避而不谈,只有正视死亡,我们才能够做到圆满人生、不留遗憾,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