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哇~哇哇~”,婴儿的啼哭声,将一位年轻妈妈的思绪拉回现实世界。
这是她的第一个孩子,在生后第五天,进行超声检查时,发现婴儿心脏中的动脉导管还没有达到功能性闭合。先来交代一下:什么是动脉导管,即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的一个管性通道。动脉导管的存在使胎儿的血液循环运输更高效,但是,出生后一定时间内仍不闭合,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早产儿尤其多见,早产儿的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持续的动脉导管未闭加上两个大动脉之间的压力差的存在,很容易出现左向右分流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致使患儿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反复肺部感染等症状。
不过,这种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不一定非要采取手术治疗。如果患儿早期及时用药,治愈率甚至可达九成之多。主要应用药物有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常采取口服给药途径。
消炎痛、布洛芬,真能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
一些年长的人,对于消炎痛这种药物,应该不陌生。消炎痛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及关节囊炎以及癌性疼痛等疾病。
这些疾病和动脉导管未闭有很大的差别,消炎痛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真的有治疗效果吗?很多学者都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有效!
消炎痛也称吲哚美辛,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一种。如果想知晓消炎痛是怎样促进动脉导管未闭,先要了解前列腺素这种物质。前列腺素是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经酶促代谢产生的一类脂质介质。
花生四烯酸在各种刺激作用下,经过环氧化酶的作用,转变为前列腺素中间产物,再利用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代谢生成各种有生物活性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有舒张血管的作用。
消炎痛能够促进动脉导管闭合,和它具有抑制环氧化酶-1的作用区分不开,干扰机体合成前列腺素,降低血液前列腺素水平。进而促进动脉导管弹力层平滑肌收缩,同时提高肺动脉压,减少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减少两个动脉之间的血液分流,促进动脉导管闭合。
消炎痛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给药,两种给药方式对最终的疗效并没有显著影响。
关于口服消炎痛有一点需要指出,药物的吸收率很高,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几乎能够完全被机体吸收。不过药物在患儿身体内的代谢有问题,一方面是消炎痛的半衰期较长,另一方面早产儿的代谢能力差。因此,长时间治疗容易对患儿的肾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消炎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儿的消化功能,由于该药可以直接与胃黏膜接触,引起胃肠道的明显不适。
以上两点不良反应的存在,使得在理论上能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消炎痛,并没有多少医生会选用。不过,同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布洛芬常被选用。
知道布洛芬这种药物的人群,与消炎痛相比只多不少。小孩发热了,可以使用布洛芬降低体温;遇到头痛,能利用布洛芬来缓解疼痛症状;痛经的女性,也可以用布洛芬来止痛......
不少研究表明,布洛芬和吲哚美辛在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方面的有效性相似。有研究报道,布洛芬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约为24h。因此,给药间隔24h较为适宜,可促进药物对动脉导管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动脉导管关闭。
但布洛芬不良反应更少。布洛芬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肾损害、少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采用直肠给药能够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像胃出血、喂养不耐受等都更少见。
消炎痛和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都可以通过影响体内的前列腺素的含量,来间接促进动脉导管的闭合。两种药物的疗效也相差无几,只不过布洛芬不良反应少,临床更常用。虽然,两者相比,更青睐于布洛芬,但有没有一种药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优于布洛芬呢?
非抗炎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优于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逐渐得到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