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学堂
6月22日广西●南宁针刀微创临床诊疗尸体解剖研修班←点击查看
培训时间:6月22日—6月30日
培训地点:广西中医药大学
培训洪亮(
这个菱形体表明了骶骨脊柱的位置,为医学界所共识并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麦凯斯菱”。在“麦凯斯菱”的两侧发现各有一个窝,两个窝显得大而深,如水波中的旋涡,此涡后来被西方美学家称之为“圣涡”。
这个凹陷在男女性背后均有可能出现,但“米氏菱形窝”这个名词更多地和女性联系在一起,主要用于在妇产科学中用于判断女性骨盆的大小和位置,对女性产道的大小提供间接的指示。
在生产阶段,胎儿的头部作用于母亲背部的米氏菱形窝区域,会造成的产妇集中于背部、尤其是骶骨和尾骨附近的疼痛感;此时米氏菱形窝也会随着骨盆的外扩而出现扩张。有资料提及,此时产妇一般可举起双手、背部呈弓形,以帮助生产。
腰窝与“麦凯斯菱”(米氏菱形窝)不同。前者在英语中是有文化背景的俗名,后者则是正经的医学名词。至于是否觉得腰窝性感,就见仁见智了。如果体型匀称,背上又有“维纳斯的酒窝”,当然很美.
腰窝,是背后腰间两个凹下去的窝,术语叫做骶凹,其深面就是髂后上棘,两侧骶凹的连线通过第2骶椎的棘突。德国妇产科医生古斯塔夫麦凯斯对臀部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其中也包括对腰窝的研究。麦凯斯医生通过在临床和实验室搜集资料,建立模型,发现女人臀部中间裂缝上方有块菱形空间,脊柱骨上的肌肉比其他部位要薄要紧,因而形成一个菱形体。这个菱形体表明了骶骨脊柱的位置,为医学界所共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麦凯斯菱。
腰窝在美术界又称圣涡,是理想的人体模特标志之一。据称只有胖瘦均匀、体形匀称的年轻女性才可能有,而且只占所有女性的百分之三。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腰窝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有腰窝其实是人肾虚的表现。因为在中医称腰窝为腰眼,是指一经外奇穴(不在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之中)。常搓腰眼可以强肾壮腰,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于是,便有人认为有腰窝说明肾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有没有腰窝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当然不只是美女才会有,男女都可能有,而且腰窝和性感也无关。腰窝很少是病理性的,所以有腰窝并不能判断人是否肾亏。
腰眼穴
腰眼穴在人体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浅层主要布有臀上皮神经和第4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主要布有第4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4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位置
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浅层主要布有臀上皮神经和第4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主要布有第4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4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
腰眼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中医认为,腰眼穴位于“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用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对于中年男性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中年过后,肾气多不足,但多数人补肾的方法是食补,而忽略了一些按摩手法,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按摩腰腹部也能起到健肾和补肾作用。
按摩方法:1.揉腰:两手握拳,用拇指掌指关节紧按腰眼,作旋转用力按揉30—50次,以腰酸胀为宜;2.擦腰,两手掌根紧按腰部,用力上下擦动,动作要快速有力,发热为止;3.点揉:双手后背,以中指指腹着力,点按在脊柱的棘突,其余手指着力于中指上下,以辅助点揉发力。双手要尽量后背、上够,凡是手能够及的棘突和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均应逐一点揉,直至阳关穴下(即第五腰椎棘突),反复30次左右;4.捏拿腰部肌肉,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同时捏拿脊柱两侧的骶棘肌。从上向下分别捏拿、提放腰部肌肉,直至骶部。如此自上而下捏拿4次;5.抖动腰部肌肉:两手掌根部按压腰部,快速上下抖动15-20次;6.叩击腰骶部:双手握空拳,以拳眼用力,有节奏地交替叩击腰骶部,注意由腕部发力,力度轻一点,从上至下,反复叩击15—30次。
腰部重要的治疗部位-腰三肌
腰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助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此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三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野常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需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损伤引起气胸。肾周围脓肿时可在此切开引流。腰上三角是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
可经此三角向后突,形成腰疝
腰骶椎针刀辨位诊治思路
1.棘突(间):棘上韧带:由棘突进针,达骨面,行纵横铲切,并可探至棘突两侧铲切横突棘肌棘间韧带:紧贴棘突上下缘骨面往下铲切,阻力感消失即可,无须到骨面。千万注意深度,否则容易进入椎管,刺破硬脊膜、蛛网膜,或出现脑脊液渗漏,产生颅内低压;或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甚至有可能损伤脊髓。
2.棘突旁:棘突旁开0.5~1cm,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共同特点是起于下位椎体的横突,止于上位或上几位椎体的棘突。进针后,针尖稍向内碰到棘突骨面,然后紧贴棘突外侧缘骨面向下松解,可至棘突根部。注意深度,不要离开骨面。
3.关节突:棘突最高点旁开2cm左右,以指尖按压、弹拨,可触到增生增厚之关节突。针刀逐层进入,先切刺浅层的肌筋膜,达骨面后铲切关节突上增厚组织,可探至关节突之内、外、上、下缘,寻找硬结铲切。
4.横突:棘突旁开4~6cm。L3横突定位:医者一手手指摸到病人侧面的髂嵴点,另一手手指摸到与该髂嵴点对应的肋骨,以此两点连线长度为准向内侧画一等腰三角形,其内侧角即为L3横突尖,上下横突间的距离大约2cm。摸到横突尖后向内移1cm为进针点,针尖稍向内斜逐层进针,先松解横突后面的筋膜和肌肉,碰到横突骨面后,滑至横突尖及外侧缘、上、下缘,松解剥离横突尖与周边组织的粘连。
5.侧隐窝(椎间孔内口):
上下棘突间旁开1-1.5cm,进针后刀口稍向外侧摸索逐层刺入,达关节突内侧骨面,然后向内侧移动刀口,并紧贴关节突内侧缘骨面铲切,松解侧隐窝粘连的硬化组织,并可探至下位椎板的上缘切刺*韧带。注意紧贴骨面,深度以出现落空感为度。
一点三向切刺法
进针点:腰椎间盘突出的上下棘突间旁开0.5cm内侧:切刺棘上、棘间韧带外侧:针刀与皮肤成45度角,刀口向外侧先达关节突内侧缘,再紧贴骨面向内侧移动刀口切刺侧隐窝。前下:针刀直下往前并往下位椎板方向轻探摸索达椎板,切刺椎板上缘*韧带,再摸索进入椎管触及马尾神经。注意:针刀以直径0.8mm以下为宜。手法一定要轻巧,轻探摸索,逐层切刺
6.横突根部(椎间孔外口):棘突最高点旁开2-3cm摸到关节突的最高点再向外侧1cm为进针点,刀口稍斜向内侧进针达横突根骨面,紧贴骨面向内侧摸索至横突根部的上缘或下缘刺入,切刺椎间孔外口粘连硬化组织,深度以出现落空感为度。
神经根与椎间孔关系图腰神经根从椎体的椎弓根下方(即椎间孔的上1/3部位)出椎间孔后,前支向前、向下方斜行越过椎间盘纤维环,所以,椎间孔的上部有重要神经和血管,而其下部是一无重要组织的安全部位,所以从横突根部的上缘松解椎间孔外口是相对安全的。
7.骶髂关节:摸到髂骨后缘骨突稍向内侧1-1.5cm为进针点,针尖斜向外侧与骶骨背面成45度角刺入,深度可达骶髂关节间隙,切刺骶髂韧带及深层硬化组织。
8.骶中棘:与棘突松解同,但在骶1骶中棘上缘松解时,注意紧贴骨面,不要进入椎管。
9.骶骨背面:有四对骶后孔,骶神经后支出口。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刺入,逐层松解,可达骨面。
臀部针刀辨位诊治思路
1.臀上皮神经入臀点:臀上皮神经发自L1~3神经的后外侧支,在臀上皮神经行程中,越过髂嵴进入臀部时,被腰背筋膜与髂嵴形成的骨纤维管固定,由于腰背筋膜的损伤容易使此管变形、缩窄从而卡压、刺激臀上皮神经而损伤。定位:髂嵴最高点向内下3-5cm左右的范围内,压痛明显,并可扪及条索。刀口线与臀上皮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垂直皮肤刺入,不一定到骨面,达筋膜层后刀下有韧性阻力感,纵行切割,横行推摆。
梨状肌上、下孔: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起于第2、3、4骶椎的前面,经过坐骨大孔进入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尖。该肌把坐骨大孔分成梨状肌上孔及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介于坐骨大切迹和梨状肌之间,有臀上神经和血管通过;梨状肌下孔在梨状肌之下,坐骨棘和骶棘韧带之上,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和血管等通过。坐骨神经大多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至臀部,部分有解剖变异者则从梨状肌内穿过。
梨状肌的体表投影:髂后上棘至尾骨尖作一连线,由此线中点向股骨大转子尖作一连线,此直线即为梨状肌下缘。髂后上棘下1-3cm为上缘简便定位法:五指自然张开,小指定位于髂后上棘,拇指定位于尾骨尖,掌根向股骨大转子尖方向移动、四指逐渐收拢至股骨大转子尖,此时,中指和无名指移动的范围,即为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即中指线为梨状肌下缘,无名指线为梨状肌上缘,中内1/3交界处即为梨状肌上、下孔。
2.坐骨大切迹:坐骨大切迹的弧形骨面与梨状肌上缘构成梨状肌上孔,所以容易对由梨状肌上孔出来的神经血管形成骨性卡压。n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尖往上摸索逐层切刺,触及到坐骨大切迹骨面铲切硬化组织,并可将刀口探至坐骨大切迹内、上、外侧缘骨面松解。
3.坐骨棘:坐骨棘内侧为骶棘韧带,与骶骨外侧、坐骨大切迹共同围成坐骨大孔;其上中下分别有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附着。坐骨神经由坐骨棘的上、外侧,紧贴上述三肌的后面经过。
刀口线始终与神经、血管纵轴平行,针刀进入皮下后不要忙于深入,先轻轻下压试探医者刀下和患者的感觉,如刀下有阻力感,且患者无下肢放电感和剧烈疼痛,即可行小幅度的切刺手法,如此逐层深入达坐骨棘骨面,行纵向铲切。
注意不可行大幅度的切摆,遇患者下肢有放电感或剧烈疼痛,应迅速上提和稍移刀口。
4.坐骨结节与股骨大、小转子:解剖关联、结构复杂,有重要神经血管经过,容易损伤
肌肉韧带:
后方:臀大肌起于髂骨翼外面和骶、尾骨的后面。肌束斜向下外,跨过坐骨结节止于臀肌粗隆及髂胫束。上方: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分别起于或经过坐骨棘的上中下止于大转子窝外侧:股方肌、股二头肌起于坐骨结节外侧,前者止于转子间嵴,后者止于腘窝外侧。下方:半腱肌、半膜肌起于坐骨结节的外下缘,止于腘窝内侧。内侧: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起于骶骨旁,分别止于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在肌腱与坐骨结节之间有滑液囊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发出,行经坐骨棘上外侧方、坐骨结节外侧下行,发出分支支配臀下部和股后肌群;
定位:患者腹下垫枕,或侧卧屈髋,在坐骨结节上、中、下、内、外缘、骶骨旁、股骨大、小转子及转子间等部位反复触摸、按压,寻找阳性反应点,尤其要注意坐骨结节外侧与股骨大小转子间的区域。
刀口线始终与坐骨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快速刺入皮下,先根据刀下感觉松解浅层的肌筋膜,然后逐层切刺到骨面,铲切硬结,剥离粘连。在坐骨结节上、外侧缘、骶骨旁、等部位松解时手法一定要轻巧,注意事项同坐骨棘。
髋关节辨位诊治新思路
侧后方髋关节针刀诊治思路:1.体位:侧卧位,患髋在上,屈髋屈膝。2.触诊定点:以股骨大转子为中心,做弧形触诊,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条索、硬结),尤其注重距股骨大转子2-3cm左右的范围内触诊,每次选点3-8个3.操作:刀口线与股骨长轴平行,与皮肤垂直刺入①先松解覆盖于髋部的筋膜、肌肉②再深入关节囊松解,尤其注意铲剥关节囊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根部以及髋臼骨面的粘连③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5分钟以上。
前路髋关节针刀诊治思路:体位:仰卧,髋外展触诊定点:腹股沟韧带以下,股动脉至股骨大转子的区域(髋前区)寻找痛性结节,选点2-3个(定点应先摸清股动脉并避开)触摸紧张的长收肌,在耻骨结节长收肌起点及稍下方的肌腹各定1点.
操作:刀口线始终与股骨纵轴平行髂前下棘:先切刺浅层的腹股沟韧带,再深入到骨面铲切股直肌。髋前区:先切刺浅层的肌肉,逐层深入达股骨头或髋臼骨面铲剥。靠近股动脉部位施术时,针刀应稍向外倾斜。长收肌:无论是起点处还是肌腹,只要切刺紧张的肌肉、筋膜,不强求到骨面。尤其男性患者要注意,针刀勿太靠内侧,以免损伤精索。
备注:凡转载本文章或
②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损伤
③针刀治疗肩胛提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头夹肌损伤
肩背部
①针刀治疗肩周炎
②针刀治疗冈上肌损伤③针刀治疗冈下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菱形肌损伤⑤针刀治疗三角肌滑囊炎 ⑥针刀治疗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上肢部
①针刀治疗网球肘
②针刀治疗桡肱关节滑囊炎③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性腱鞘炎④针刀治疗腕管综合症
⑤针刀治疗屈指肌腱鞘炎 ⑥针刀治疗腕背伸肌腱鞘炎
腰部
①针刀治疗腰段棘上韧带损伤 ②针刀治疗棘间韧带损伤 ③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腰肋韧带损伤
⑤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
臀部
①针刀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 ②针刀治疗梨状肌损伤
③针刀治疗臀中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慢性臀部肌损伤
下肢部
①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②针刀治疗髌韧带损伤
③针刀治疗髌下脂肪垫炎 ④针刀治疗髌骨软化症
⑤针刀治疗跖管综合症 ⑥针刀治疗跟骨骨刺
针刀治疗腰椎病的机理、腰椎局部解剖
腰椎疾病的诊断思路与方法、颈椎局部解剖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颈椎病的诊断思路与方法
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诊断、针刀手法治疗要点
勾椎关节旋转(侧方)移位型颈椎病诊断,针刀、手法要点椎体前后方移位型诊断、针刀手法治疗要点
腰椎滑脱的针刀治疗、手法要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针刀、手法治疗要点;
腰椎骨质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针刀配合整脊疗法治疗各种脊柱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三叉神经痛等)
针刀治疗各种脊柱疾患(如:驼背、脊柱侧弯、小儿斜颈)
针刀医学结合国外套管针治疗慢性痛疼、软伤科疑难杂病,韩国套管针治疗慢性疼痛疗法(可选)
针刀医学神经触激术:通过针刀触及神经,加强神经致敏现象,产生应激反应,致使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受到抑制,从而使肌张力降低,抑制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消除或减轻肌痉挛,对肌紧张起到松弛作用。
针刀结合臭氧、射频,治疗常见颈肩腰腿痛、脊柱性疾病
针刀结合臭氧适应症治疗各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腰椎病、肩周炎,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关节强直、各种骨质增生疾病,以及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介绍针刀医学全新发展动态,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对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的病因病理,鉴别诊断,最佳治疗方案,最新治疗进展做进一步的剖析;
详细讲解针刀适应症、禁忌症、十大诊疗误区。
二、培训对象
凡从事骨科、疼痛科、针灸推拿科、针刀、软伤科、麻醉科、康复理疗科、医院、门诊、诊所的临床医生均可参加。
三、颁发证书
1.学员结业后颁发结业证,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官方学会)授予国家Ⅰ类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证书(5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