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年10月15-17日,第十四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召开。会议间歇,CCMTV《名家视角》栏目有幸邀医院吴一龙教授接受专访,吴教授分享了他对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为何能异*突起、哨卡抑制剂方面的免疫治疗疗效、NSCLC已逐渐变成临床可控的慢性病、未来对肺癌治疗的信心建立在对肿瘤发生本质的认识之上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们知道了免疫逃避的真正机制,找到了能够克服免疫逃避的方法。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和肺癌中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在过去看来“束手无策”的肺鳞癌中,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中位生存期整整提高了约3个月。
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将哨卡抑制剂方面的免疫治疗与年代初兴起的细胞免疫治疗区分开来。直到今天,增加细胞的免疫治疗(年代初兴起)在肺癌中几乎都是失败的,由此看来,并非所有免疫相关的治疗都是有效的,目前仅哨卡抑制剂方面的免疫治疗才是有效的。另外,在肿瘤疫苗方面,所有III期临床试验也均是失败的。因此在强调免疫治疗有前景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精准的免疫治疗才是有前景的,一般的免疫治疗仍处在黑暗中的摸索阶段。
年,化疗给晚期NSCLC带来的中位生存期仅4-6个月,由于铂类药物的使用,年中位生存期提高到了10个月,也就是说提高4个月的中位生存期大概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在本世纪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过去的10个月提高到了3年多。NSCLC的治疗在近十年中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过去40年中所取得的进步。所以说,晚期NSCLC找到驱动基因后,将其变成临床可控的慢性病已经不是梦。
时至今日,再用“有无驱动基因”来解释所有肺癌的发生,很多地方已经解释不通,所以未来需要建立另外一种方式和方法,要从“量”着手。我们对未来肺癌的治疗是充满信心的,而信心的基础是建立在对肿瘤发生本质的认识之上。
访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