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脂肪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射频消融在肺部肿瘤上的应用 [复制链接]

1#

目前肺结节指南层出不穷,对于大于2cm的肺部结节处理意见比较一致,但是对于小于2cm的结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结节部位、性质、密度、有无基础性疾病等不同的个体化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张霄鹏主任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

面对肺部肿瘤,我们不单单可以选择手术干预这一条路,我们还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射频消融,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肺射频消融这种治疗手段比较模糊,存在很多困惑,不得不说射频消融技术已经成为肺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早期不能耐受外科手术切除的周围型肺癌患者有可能成为首选。肺消融适应症原发性周围型肺癌①肿瘤最大径≤3cm,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合并心肺功能差或高龄不能耐受手术切除;②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拒绝行手术切除;③手术或放疗后出现复发或寡转移;④多原发肺癌在同侧肺两叶或三叶,且肿瘤数量≤3个,肿瘤最大径≤3cm,且无远处转移。肺部转移瘤

如果原发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可进行肺转移瘤的消融治疗。单侧肺病灶数目≤3个(双侧肺≤5个),多发转移瘤最大肿瘤的最大直径≤3cm,单侧单发转移瘤的最大直径≤5cm,且无其他部位的转移。对于双侧肺肿瘤,不建议双侧同时进行消融治疗。

肺消融禁忌证

1、有严重出血倾向的、凝血功能障碍者

2、服用抗凝药物药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过一周

3、有广泛肺外转移者,预期生存3个月

4、严重的肺纤维化,尤其是药物性肺纤维化

肺部肿瘤消融影像学手段

对肺部肿瘤进行消融,目前唯一可以采用的影像学手段是CT引导。在CT引导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消融针穿刺到结节中心,这个一方面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CT扫描指导我们临床医生调整针的方向和深度,直到插入到靶目标区域,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穿刺到位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原理

①射频发生器产生交变电流,通过电极针导入组织内,致电极周围组织中的正负离子高速振荡、摩擦产热,温度达可达到90-℃,使肿瘤组织发生凝固坏死。

②周围肿瘤组织发生凋亡。

③肿瘤坏死产生非特异性抗原,使机体免疫增强。

射频消融在肺结节的应用很显然射频消融在肺部肿瘤方面应用比较广泛,但在肺结节的应用方面,尤其是小于1cm左右的小结节缺乏较多的临床数据,针对这类亚厘米结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难度大:穿刺针在穿刺入肺内后需要CT定位时,无法固定,导致穿刺针会随着患者的呼吸而摆动,并且进针角度容易变化,尤其对较小或较深的病灶进行穿刺时,进针角度略有偏差,就要将穿刺针适当退回,调整进针角度后重新穿刺。反复穿刺可造成正常组织的创伤,出现各种并发症。

2、取材困难:从定位可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取到真正的靶组织,因此病理假阴性率高。

3、消融后只有一部分患者吸收良好形成纤维瘢痕,而往往大部分病人消融后会造成一个更大的阴影,长期存在,很难确定肿瘤细胞是否全部彻底杀死,因此失去了随访的意义。

4、射频消融治疗是一把双刃剑,获利的同时,同样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气胸、肺内出血与咯血、咳嗽、疼痛、发热、胸膜炎、肺部感染及皮肤灼伤等。尤以气胸、肺内出血与咯血相对较多见。

5、缺乏治疗规范:尽管射频消融术用于肺肿瘤的治疗已有10余年的时间,但目前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①对于疗效仍有争议,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射频消融术是肺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有部分学者发现射频消融术后,肿瘤细胞的灭活率很低,从而质疑其临床应用。②临床上对射频系统和射频电极针的选用比较随意,受到器械的限制和术者经验的影响较大,对消融参数和能量的把握缺乏实验依据。③对射频在肺组织的传导和热能沉积缺乏深刻认识。肺组织的气体会在射频消融术中使阻抗很快升高,导致射频电极针表面炭化,阻碍热能的有效传导,从而影响消融效果。

总之,虽然射频消融术用于肺恶性肿瘤的治疗逐渐普及,但仍存在不少亟待研究的课题,尤其在小结节(<1cm)中的应用与手术切除治疗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规范。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手术治疗的补充。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多发结节的周边病变以及高龄患者比较适合。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